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说过:“建筑是世界的年鉴,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,只有它还在说话。”
【资料图】
建筑蕴藏着一个城市的集体情感,而古建筑更是镌刻着一座城的记忆,它们历经沧桑,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历史的载体。它们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,向后人描述着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、艺术风格,诠释着当时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承载着城市文脉的古建筑开始不断老化,甚至不可修复,如何保护古建筑,保护建筑文化和中华文化,让古建筑“容颜”永驻,成为了无数当代建筑人面临的一道难题,更是当代工匠们肩上承担的一道使命。
如何看待古建筑、如何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,每个工匠都有自己独有的坚守。近日,我们采访了浙江木本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平先生,结合他多年来的经验,为大家讲述作为一线古建筑修复者的感悟。
情怀演变而成的职业
“我自幼在浙江农村的老房子里长大,对古建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,这种沁入骨髓的亲切感让我选择从事古建筑行业,并慢慢爱上了这个行业。”方平说。
一直以来,大家往往相信:以兴趣为职业是件快乐的事,而能选择以兴趣为职业的人更是幸福的人。方平也是这样认为的,为了将这份幸福延续下去,他于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古建筑工程公司:浙江木本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。
公司成立的初期主要是收购一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,加以修缮复原后整栋出售给一些有需求的客户,经过6年的发展壮大,目前业务范围已逐步拓展到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,以及一些仿古建筑工程方面,并且,已经形成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才能、提供全方位产品解决方案、行业领先的专业古建筑团队,团队成员大多来自浙江、江西等地,其中包括非遗传承人才、从业几十年的老工匠,同时还邀请了浙江大学建筑系教授为公司顾问。
古建修复的是一种向往
有人曾说过“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,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”,在方平看来这种观点有其代表性,但是不尽完善,他认为,古建筑不旦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,更是精湛工艺的演变和文化的延续,古建筑修复的是一种向往、一种情怀,更是对历史的尊重。
多年的工作、生活经历让方平了解到,当今的中国农村现存很多古建筑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,这些上百年的古建筑中蕴含很多文化历史底蕴,长期闲置很容易造成古建筑损毁,甚至倒塌。他认为,可以通过商业性的开发,提供资金,将这些古建筑利用、保护起来。
所以,自公司成立以来,方平一直致力于对古建筑的整体开发、修缮、维护,进而整体出售给有需求的客户,这些古建筑大多用于特色小镇开发、私人博物馆、会所等经营性质。在疫情最严重的三年间,他也依旧带领团队对当地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。
在他看来,古建筑修复就是尽自己所能将先辈智慧和传统文化传承下来,而古建筑的整体修缮、维护,就是将它原本的风貌完整地呈现给当代,流传给后人!
核心是匠心和工艺的传承
谈及对未来的规划,方平表示,
“目前为止,我最满意的项目是从安徽移建了一幢宰相府到上海,获得了客户和游客的一致好评。”提及公司业务,方平很是自豪。但是,提及工艺传承,他又颇感焦虑,“古建筑的修缮需要传统的技术工人,如木工、泥工、油漆工、石工等工种,修缮队伍老龄化、手艺传承断层是当前的主要难题。”
他认为,古建筑修缮是冷门行业,工作地点一般都在室外,工作时间长,职业地位也不高,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这些手艺,更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。应该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工匠更多的关注和帮助,各界也应该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“工匠”职业的重要性,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,让“工匠”或“技师”带着徒弟传承技艺。
关键词: